中醫婦科漫談

月經問題不是「忍一下就好」──中醫如何看待月經失調與疼痛?

「我從來月經以來就不準,這樣是體質嗎?」
「每個月都痛得像在拚命,是正常還是病?」
「中醫說要調經,但我沒有打算懷孕,也需要調嗎?」

許多女性對月經的各種問題習以為常,甚至選擇忍耐,直到出現貧血、情緒波動、身心俱疲,才驚覺「身體好像不是應該這樣」。事實上,中醫對月經的理解遠超過「月來月走」這麼簡單,它是身體氣血運行、臟腑協調、陰陽平衡的具體反映。
今天,讓我們來一場輕鬆的中醫婦科漫談,談談月經問題的真相與中醫如何溫柔而有力地陪伴妳的身體找回平衡。

一、月經不只是「每月一次」,它是全身協調運作的成果

中醫認為,月經的形成依賴於「腎氣的充足」、「肝氣的疏暢」、「脾胃的運化」與「氣血的生成」。簡單來說,腎主生殖、肝主疏泄、脾主生血,三者共同運作,才能讓月經準時、順暢、不痛。
若妳出現以下情況,就屬於 月經不調 的範圍:

  • 月經週期不穩(提早、延後、忽來忽斷)
  • 經血量異常(過多、過少)
  • 經期過短或過長(少於3天或超過7天)
  • 經血顏色偏黑、偏淡,或夾有血塊
  • 有明顯經前症候群,如乳房脹痛、易怒、水腫、腹脹等

這些都不是小事,而是身體在對妳「說話」。

板橋有名中醫

二、常見月經問題的中醫體質解析

1. 肝氣鬱結型

特徵:經期前情緒不穩、胸脹、腹痛、經色暗紅或有血塊。
原因:壓力大、情緒憋悶,肝氣運行不暢導致氣血鬱滯。
調理方向:疏肝理氣、調經止痛。
常用藥材:柴胡、香附、丹參、鬱金。

2. 氣血虛弱型

特徵:經量少、顏色淡、經後易疲倦、面色蒼白。
原因:先天體虛、營養不良、過度節食或失血過多。
調理方向:補氣養血、健脾益胃。
常用藥材:黨參、當歸、熟地、黃耆、山藥。

3. 腎陽虛型

特徵:月經推遲、血色暗、畏寒、腰痠、小腹冷痛。
原因:體質寒、產後失調或長期過勞。
調理方向:溫補腎陽、調經止痛。
常用藥材:附子、肉桂、杜仲、巴戟天、補骨脂。

4. 血熱型

特徵:月經提前、量多、色鮮紅、容易煩躁口渴。
原因:體內熱盛或飲食辛辣過多。
調理方向:清熱涼血、調經。
常用藥材:牡丹皮、生地、黃芩、地骨皮。

三、經痛不等於「正常」:每次都痛,不該成為常態

中醫稱「痛則不通」,意指氣血運行不暢則生痛。經痛是氣血瘀阻、寒邪入侵、或氣血不足導致子宮失養的結果。

而每個人的經痛成因都不一樣,治法也不同。
經痛若伴隨手腳冰冷、小腹刺痛、熱敷才舒服,多為寒凝血瘀型;若經期前後情緒起伏大、悶脹不適,則可能是肝氣鬱結型;若是隱隱作痛、經後更疲倦,則與氣血不足有關。

中醫治療經痛,常結合中藥、針灸、艾灸、熱敷療法,調理體質,讓每個月的那幾天不再是身心俱疲的折磨。

板橋中醫推拿推薦

四、不是想懷孕才需要調經!平衡體質、預防婦科病,更重要

板橋中醫把脈

有些人會問:「我沒要懷孕,為什麼要調經?」其實,「月經是否順」代表的是整體健康狀態,若月經不順,不只是影響生育,還容易引發一連串婦科與內分泌問題,包括:

  • 荷爾蒙失調
  • 子宮內膜異位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 提早更年期
  • 慢性疲勞、憂鬱、失眠、皮膚問題等

中醫調經,不只為了「生」,更是為了「養」與「防」。調經調得好,氣色會變亮、睡眠變安穩、體力與情緒也會明顯改善。

五、給妳的日常建議:4招打造好月經體質

  • 規律作息:別熬夜,睡眠充足能保護肝腎功能。
  • 飲食養血:避免生冷食物,多吃紅棗、黑豆、枸杞等補血食材。
  • 經期不受寒:經期避免碰冷水、吃冰飲,並注意保暖。
  • 記錄月經變化:了解自己的月經週期與身體訊號,出現異常可及早處理。

結語:身為女人,不是天生就該忍耐,而是值得被好好照顧

月經是女性生命力的流動,是子宮與全身對話的語言。妳不需要忍耐每次都痛、每次都亂、每次都不舒服;
中醫婦科調理,不是為了要「變成什麼」,而是讓妳 回到妳本來就該擁有的健康與自在
若妳的月經總是不穩定、經痛總是困擾、或只是想讓身體更舒服、更平衡,歡迎與我們的中醫師諮詢。

我們懂妳的不舒服,也願意陪妳一起找回妳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