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傷科專欄】
腰痛、膝關節退化也能看傷科?你對「中醫傷科」了解多少?
提到「中醫傷科」,許多人腦中浮現的畫面是跌倒扭傷、運動拉傷,甚至是騎車擦傷後包紮止痛。確實,傳統的中醫傷科源自跌打損傷、武術外傷的急救與治療技術,但發展至今,中醫傷科早已不只是「處理外傷」的專科,而是涵蓋了肌肉、骨骼、關節、神經疼痛的整體治療學門。
許多患者會問:「我腰痠背痛很久了,也沒有跌倒受傷,這樣可以看中醫傷科嗎?」答案是肯定的!現代人長時間久坐辦公、姿勢不良、缺乏運動,造成肌肉緊繃、筋膜沾黏、脊椎錯位,導致各種慢性疼痛與退化現象,這些其實都是「傷」,也是中醫傷科治療的範疇。
傷科不只看外傷
從退化性膝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到五十肩
在傳統觀念中,「跌打損傷」才叫傷,其實這是對「傷」的狹義理解。中醫傷科強調「筋骨氣血」之間的互動,認為身體各部位的疼痛、僵硬、麻木、無力,都可能源自氣血不通、筋骨失衡,甚至是脊椎與關節的微小錯位(中醫稱為“錯缝”)。這些狀況不一定來自明顯的外力,而是日積月累的小傷所造成。
舉例來說:
這些問題,不一定需要吃藥或開刀,透過中醫傷科的整體診療與手法調整,有機會從根本改善。

中醫傷科怎麼治療?
不只有針灸,還有「整脊整骨」與「理筋手法」
在本院,中醫傷科的治療方式多元、講究整合,不單是處理疼痛表象,更著重於「根源性調理」。

1. 針灸治療:調氣血、止疼痛
針灸透過刺激特定經絡與穴位,能調節自律神經系統、放鬆肌肉、消炎止痛、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頑固性慢性疼痛與急性拉傷都有良好效果。例如使用「阿是穴」定位疼痛點施針,搭配「遠端取穴」理論,改善局部循環與神經壓力。

2. 整脊整骨:恢復身體結構平衡
整脊療法是中醫傷科中極具特色的手法之一,透過徒手矯正,調整脊椎、骨盆、關節的錯位,改善神經壓迫與筋骨張力,恢復身體的正中軸對齊與運作效率。很多人因姿勢不良造成骨盆傾斜、肩膀高低不一、長短腳、脊椎側彎,都是可以透過整骨調整改善的。

3. 理筋推拿:放鬆肌肉、疏通筋絡
結合推拿、按壓、牽引與深層組織釋放技術,針對僵硬或攣縮的肌肉進行深層放鬆,解除筋膜沾黏、促進氣血流通。這對於肩頸緊繃、腰背僵硬、運動後酸痛都有極好的改善效果。

4. 藥敷與中藥內服:內外兼治
針對發炎、腫脹、氣血瘀阻等狀況,會搭配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的中藥外敷,並依體質開立中藥內服方劑,從內調整體體質、促進康復。
為什麼選擇中醫傷科?
我們看見的不只是疼痛
現代醫學的分科細緻,但也容易讓病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醫傷科則強調整體觀,認為局部的疼痛往往是全身力學、氣血流動、體質失衡的反映。
例如,一位膝蓋退化疼痛的患者,經診斷發現其骨盆前傾,導致膝蓋承受過多壓力,治療方式不僅是處理膝關節,更是透過整體脊椎與骨盆的調整,從源頭解決問題。
這種「找出根源、整體平衡」的醫療觀點,就是中醫傷科的獨特價值。
